【与鸟邂逅(42)】农村益鸟——灰鹡鸰
灰鹡鸰(学名:Motacilla cinerea)是雀形目鹡鸰科的鸟类,属中小型鸣禽,体长约19厘米。上背灰色,飞行时白色翼斑和黄色的腰显现,且尾较长。体型较纤细。喙较细长,先端具缺刻;翅尖长,内侧飞羽(三级飞羽)极长,几与翅尖平齐;尾细长,外侧尾羽具白,常做有规律的上、下摆动;腿细长后趾具长爪,适于在地面行走。经常成对活动或结小群活动。
形态特征
雄鸟前额、头顶、枕和后颈灰色或深灰色;肩、背、腰灰色沾暗绿褐色或暗灰褐色。尾上覆羽鲜黄色,部分沾有褐色,中央尾羽黑色或黑褐色、具黄绿色羽缘,外侧3对尾羽除第一对全为白色外,第二、三对外翈黑色或大部分黑色,内翈白色。两翅覆羽和飞羽黑褐色,初级飞羽除第一、二、三对外,其余初级飞羽内翈具白色羽缘,次级飞羽基部白色,形成一道明显的白色翼斑,三级飞羽外翈具宽阔的白色或黄白色羽缘。眉纹和颧纹白色,眼先、耳羽灰黑色。颏、喉夏季为黑色,冬季为白色,其余下体鲜黄色。雌鸟和雄鸟相似,但雌鸟上体较绿灰,颏、喉白色、不为黑色。虹膜褐色,嘴黑褐色或黑色,跗跖和趾暗绿色或角褐色。
生活习性
常单独或成对活动,有时也集成小群或与白鹡鸰混群。常停栖于水边、岩石、电线杆、屋顶等突出物体上,有时也栖于小树顶端枝头和水中露出水面的石头上,尾不断地上下摆动。被惊动以后则沿着河谷上下飞行,并不停地鸣叫。常沿河边或道路行走捕食。
主要以昆虫为食。其中雏鸟主要以石蛾、石蝇等水生昆虫为食,也吃少量鞘翅目昆虫。成鸟主要以石蚕、蝇、甲虫、蚂蚁、蝗虫、缕蛄、蚱蜢、蜂、蝽象、毛虫等鞘翅目、鳞翅目、直翅目、半翅目、双翅目、膜翅目等昆虫为食。此外也吃蜘蛛等其他小型无脊椎动物。
栖息环境
主要栖息于溪流、河谷、湖泊、水塘、沼泽等水域岸边或水域附近的草地、农田、住宅和林区居民点,尤其喜欢在山区河流岸边和道路上活动,也出现在林中溪流和城市公园中。海拔高度从2000米的平原草地到2000米以上的高山荒原湿地均有栖息。
繁殖方式
繁殖期5-7月。繁殖开始前雌雄鸟常成对沿河谷飞行活动,觅找巢位。当巢域选定以后,活动范围才比较固定。此时雌雄亲鸟不仅常在一定的区域内活动,而且极为活跃,鸣叫也频繁,时常双双在巢区内位置较高的屋顶和树上鸣叫追逐,并不时地飞向空中,彼此像撕打一样在空中上下翻滚飞舞。
分布范围
遍及全国各地。其中东北、华北、内蒙古、山西、陕西、甘肃西南部至四川北部为夏候鸟,其他地区为旅鸟,部分在长江流域、东南沿海、广西、云南、海南、台湾等地越冬。